來源:央廣軍事
軍旅人生
王西安,中部戰區某保障隊正高級工程師、軍事通信學博士。入伍40年來,他愛崗敬業,在通信技術領域鉆研精進,出色完成重大信息系統工程建設和大項任務保障30余次,為戰區網絡信息系統建立與保障、打通聯合作戰指揮信息鏈路等作出突出貢獻,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三等獎12項,國家專利2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被評為全軍科技工作先進個人、中部戰區優秀共產黨員和直屬單位“四有”優秀軍官,榮立三等功4次。
王西安利用訓練間隙學習(朱嘉 攝)
初見王西安,滿頭白發、走路帶風是記者對他的第一印象。作為軍事通信領域遠近聞名的“技術大拿”,王西安雖已年近花甲,卻仍奮戰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他笑著告訴記者,能夠從事通信專業還要感謝多年前報考軍校時的一個意外。
王西安:我1982年入伍,下連后被分配到高炮營,成了一名炮兵。后來報考軍校時,我就報了和炮兵相關的專業,但收到錄取通知書以后,卻發現自己被原南京通信工程學院錄取了。到學校報到后我才知道,這所學校當時從各大軍區選拔了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恰好我也在其中,因此我意外地被錄取到通信專業,開始了通信領域的學習。
懷揣著“學好專業、建功軍旅”的夢想,王西安來到原南京通信工程學院。盡管當時的他對通信領域的認識還有些懵懂,但他十分珍惜讀書機會,在校期間刻苦鉆研,各科成績都是優秀。由于表現出色,1987年5月,王西安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王西安:當時的南京通信工程學院被稱作“通信兵的最高學府”,能夠在這所學校學習,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幸運的!那時候,我對知識的渴求非常強烈,廢寢忘食地學習,學校的學習氛圍也很濃厚!
王西安認真研讀業務知識(朱嘉 攝)
1988年,王西安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內蒙古和林格爾機務站擔任通信值機員。當年的和林格爾氣候環境惡劣,風沙肆虐,機務站坐落在一處偏遠的小山溝里,條件非常艱苦,但他卻從不抱怨,反而沉下心來蓄力精進。
王西安:機務站的工作條件非常艱苦。當時身邊有人對我說:“像你這么高的學歷分配到這里工作,有點兒大材小用!”但我不這么認為,與其終日抱怨、荒廢時光,還不如利用好每一天的時間勤奮學習、提升自己,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當年我就是這樣做的。因此,在和林格爾那半年,我穩扎穩打,完成了從一名通信學員到優秀通信值機員的轉變。
憑借著過硬的業務本領和實干精神,王西安很快脫穎而出,先后被選調到內蒙古呼和浩特機務站、原北京軍區網管中心工作,多次參與全軍組織的通信大整修、重大軍事行動通信保障任務。那些年,他長期出差奔波在全國各地勘察,沖鋒在急難險重任務一線,在實戰中不斷錘煉專業技能,也從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工程師。
王西安:我記得最困難的一段時間,是在內蒙古工作期間,當時是全軍組織的通信大整修。由于白天要保障通信,不能停機,因此停機測試只能在晚上10點以后進行。那段時間里,我們每天晚上從7點開始,一直要工作到第二天早上7點才能結束,這樣的夜班持續了好幾個月。
記者:您覺得那段時間對您后面的工作有什么影響?
王西安:我在內蒙古工作了5年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打下了非常堅實的通信基礎,這對我后面工作的影響非常大。
王西安(右)幫帶業務骨干(朱嘉 攝 )
2007年,在原北京軍區論證引進智能光網絡技術試點工作會上,當時擔任原北京軍區網管中心副主任的王西安據理力爭,極力陳述建設智能光網絡的重要性。
王西安:智能光網絡技術相當于“信息通信高速公路”,信息發出去后,一條線路不通,還可以從其它線路自動迂回,不用人工干預就能實現通信高速暢通。這就像我要從北京到廣州,如果高鐵不通,還可以選擇公路、飛機,這些方式都能保證我到達目的地。
智能光網絡技術引進后,王西安帶領團隊又進行了8年的跟蹤研究,破解了軍事業務模型與智能光網絡承載模型不適配的難題,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2016年,中部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成立后,王西安立足新形勢、新要求,整合原軍區體制的多個通信工程項目,建成了首張與戰區相適配的戰區光纖通信網。
王西安:從2002年我初次了解這項技術,到2009年運用這項技術初步建成小范圍的網絡,再到2017年建成戰區網絡,這個試驗歷時整整15年,跨度還是非常大的!這個網絡建好之后,在當時的軍隊調整改革、戰區日常戰備執勤、行使指揮權責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去年,鄭州突發特大暴雨時,這一技術在應急狀態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當時我們戰區的通信是暢通無阻的。
記者:您在科研方面的敏銳性是得益于多年來的實踐操作和前期的知識儲備嗎?
王西安:這個有知識儲備的影響,但更多的是著眼于部隊通信建設的現實需要。這么多年圍繞通信建設開展工作,我始終堅持兩點原則,一是軍事需求牽引,即未來仗怎么打,網絡就應該怎么建;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即當前我們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如何用最快的方法解決問題。